
蔡沾源
中共党员
数学学院2022级硕士生
毕业去向:美国东北大学博士
// 荣誉&任职 //
一等学业奖学金
学习优异先进个人
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
我在天津大学度过了三年非常充实的硕士生活,为此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,宗传明老师在硕士阶段给予我的无条件的支持和帮助,这些支持和帮助让我在这三年中收获良多。同时要感谢张玉琴老师在三年的生活中对我的诸多照顾,感谢郑有泉老师为我的博士申请撰写推荐信,感谢师兄师姐们曾给予我的帮助,和其他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曾付出的时间和心血。这篇推文只希望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点思考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

关于“优秀”
在写这篇关于“优秀毕业生”的推文时,我在想,什么叫“优秀”,这又是由谁定义的?从小到大,社会对学生的期待就是好好学习,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,这就是优秀。许许多多学生为了这个标准前仆后继,许许多多大学评出若干奖项,而获奖者越发同质化。
但在毕业之际,借用一句话表达我最大的感触,就是:“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,那就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完这一生”。我认为在职业道路上,最珍贵的不是你在别人眼里有多优秀,最珍贵的是你知道你走在自己想要的道路上。我感觉到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认清自己想要什么,把大学真正作为“黄金屋”,去获取自己想要的成长,而不是成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奴隶。我觉得只有清楚自己(至少是在当前阶段)想要什么,然后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主动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,然后促成自己想要的成长。这是我最希望和其他同学共勉的一点。
关于迷茫
就我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感受而言,我觉得迷茫是许多同学在大学阶段会有的困境。社会对人的成长自有一套规训,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,早有定论。中国人的一生常常像上了发条一样前进,走着走着回头望去,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出发。
古人说“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”,我们在十几或者二十几岁的年纪,不清楚自己此生的追求,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,都是正常的。有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,“如果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,那么这说明你在走别人的路”。所以我觉得,首要的一点是:安然地与迷茫共存吧!其次,《实践论》中谈到,我们的认识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实践中来,同时我们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认识。当下对人生的困惑和迷茫,是源于实践的不足,进而导致的认识的不足。唯一的解药正在那句歌词中:“敢问路在何方,路在脚下”。我们唯一所需的是:按照自己当下的意愿去勇敢尝试的勇气!与大家共勉。
关于规律
最后,假如有了方向,有了奔头,我们该怎么尽可能好地做成一件事呢?这是一个答案无穷无尽的问题,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回答它。我仅分享自己的一点感受,我自己也不见得做得很好,但我相信它是对的,因此与大家共勉。
我认为把事情做好的唯一法门,就在于“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”。我相信万事万物均有其客观规律,只要逐渐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,并遵循着客观规律来办事,就必有其成。
这种感悟看似是废话,实则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忘记它。例如,可能许多同学觉得,没有天赋则不能学好数学。这就有悖于上面的观点。学好数学这件事本身是无止境的,即使是最厉害的数学家,也总有他尚不了解的数学内容。但是,若将目标细致到,考好一门试、会做课后的习题,则其中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。在不断的“实践”中去总结“规律”,然后在“实践”中再验证和调整自己对“规律”的认知,循环往复,我相信事必有成。(注意,假使某些时候面临失败、挫折,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部分哦。)

最后
三毛说:“所有的人,起初都只是空心人,所谓自我,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,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,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,渐渐成为实心人。而在这个由假及真的过程里,最具决定性的力量,是时间。”没有一种社会规训下的“优秀”定义,能够成为人生的答案。唯愿大家都能在时间的陪伴下,用自己的生命体验,去回答自己的答卷,在社会赋予的“优秀”外衣下,将自己填充成真正的“实心人”。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定义下,成就真正的“优秀”人生。